查看原文
其他

叶氏宗祠楹联落款错了? “凤阁三千字,鳌阳第一家”落款的浅析

叶树福 叶姓文谭 2022-03-18




叶氏宗祠楹联落款错了?



凤阁三千字阳第一家”落款的浅析




叶树福

     



北浦叶氏宗祠门联“凤阁三千字,鳌阳第一家”,系清康熙九年(1670年)进士、翰林侍讲学士孟亮揆书赠同科进士、拒受伪职而尽忠的叶有挺家人。清康熙年间“三藩之乱”,进士叶有挺(字果庵)拒受伪职,十四年(1675年)以身殉节,二十一年(1682年)翰林院讲官、文宗杨振起达部奉旨,崇祀乡贤祠并配享褒忠祠及贝子祠。孟学士褒赞叶有挺忠义,堪称寿宁县第一家;鳌阳是寿宁县的代称,叶有挺又是寿宁建县后首位进士。凤阁,指皇宫内的楼阁;也是唐官署名,由中书省改置,从二品,主要为皇帝制诣旨,有文才,权力很大;凤阁星主文才。这里夸耀叶有挺进士才华横溢。


“凤阁三千字,鳌阳第一家”原件佚失,1987年重制,其上下款分别为“果庵老门台”“年家眷弟孟亮揆”。今宗祠重修,有人对此板联落款的准确性提出质疑,笔者不揣才学浅漏,尝试浅析如下:

1987年重制的板联


NO.1


浅析上款“果庵老门台”


“果庵”,是进士叶有挺(1618—1675)的别号,古人多以别号为称呼。“老门台”,按词意解:一是老房屋门楼;二是指老房屋门口的台阶。在这里,“老门台”中的“老”是尊称;“门台”是门派的台柱,门派中的重要人物。赠联者借物喻人,将故人以身殉节的光辉形象比作老祖屋门台那般巍然屹立、光耀家族。同时,“老门台”还是一种对年高望重者的敬称,诸如“老先生”“老年翁”等。在康熙九年(1670年)庚戌科蔡启樽榜中,叶有挺53岁中进士已属年长者,年少者在书面语尊其为“老”“翁”也属正常,尤其是学士赠联时叶有挺进士已经逝世多年,称之为“老门台”更是一种表现对逝者敬重的形式。

依笔者浅见,时翰林侍讲学士孟亮揆有感于年兄叶有挺守节尽忠的无畏精神,特予赠诗联,在当事人逝世多年后的特殊环境下,称“老门台”尤其显得可敬、尊重,若用“年兄”的话则显得平淡,所以上款“果庵老门台”表述应该是准确的。这在宗祠重制的另一副孟亮揆赠联:“磊落多奇才,杏苑看花成进士;从容就大义,薇山尽节旧名臣。”得到呼应,落款上款也是“果庵老门台”,下款为“年家侍生亮揆赠”。   


NO.2


浅析下款“年家眷弟孟亮揆书赠”


先说说落款者的几种谦称:年家眷弟、年家侍生、通家侍生侍教生年家眷等的词意。

 年家眷弟

年家,是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。"眷"本有姻亲,亲眷之意眷弟旧时风俗姻亲平辈的互称。

  年家侍生

侍生明清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。一般用于名帖。 据百度资料可知,明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, 清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,均自称侍生。平辈之间,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,亦有谦称侍生的。

  通家侍生

通家,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、如同一家。

  侍教生

侍教生,在代,是指在学问上后辈对前辈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。

  年家眷

年家眷一般是用在交情不深的人之间的客套称呼。

 年兄

年兄,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相互的尊称,互称年兄。"年"是指古时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"同年",就是同科上榜的。这种"同年"不是说年龄,只要是同科上榜的学子,就是同年,互称"年兄"。这在《北浦叶氏族谱》可见,清康熙九年(1670年)同科进士晋江李为观,在《果庵叶年兄辞职尽节志感》中落款“温陵年弟李为观”,就是以年兄年弟称呼。


从落款之下款“年家眷弟孟亮揆书赠”来看,再结合以上几种谦称的词意综合分析,使用“眷弟”貌似不妥。孟亮揆是江苏长洲(今苏州市)人,与叶有挺没有姻亲、亲戚关系。在六个谦称词语中,“年家侍生”词意与本联当事人身份比较贴切。

1999年宗祠重修重制板联



NO.3


疑惑心中生


㈠ “年家侍生”的疑惑

在北浦叶氏宗祠重制的板联中,有两副清康熙内阁大学士李光地赠联:“有道德而能文章,濂溪风月;明经义以及世务,安定襟怀。”“效职古治中,庞统当年腾骥足;传薪今圯上,张良旧地播仁风。”落款一样,上款为“大师范亨庵老年翁”,下款为“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年家侍生李光地拜赠”。

在“年家侍生李光地顿首拜撰”《恭祝大师范亨庵叶老翁暨杨孺人六秩双寿序》称:“余年兄果庵先生实宅其间。而外翰亨庵叶君,即其从侄也。”叶尚垐(1635—?)字子野,号亨庵,清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岁贡,三十一年(1692年)任迪功郎、安溪县儒学佐堂;三十八年(1699年)升同安教谕,署同安知县事。叶尚垐与杨孺人六秩双寿,安溪县庠诸学子,偕诸绅士制锦称觞,具略数千里外,问序于翰林院内阁学士李光地,李亦安溪人,撰序盛赞叶尚垐佐邑长修建学宫,巍然焕然;且以公善于振起后学,胸次洒落,无势利之介怀,无愧于日月冈陵之祝。

李光地(1642—1718)为何自称“年家侍生”呢?叶尚垐作为李光地家乡(安溪县)儒学,两人也许尚未谋面;李光地只是与叶尚垐的从叔叶有挺是同科进士而已,他俩也绝非同科,难道“年家”又可以作为官场同僚相互谦称?“侍生”之解,也许是叶尚垐年长李光地8岁,而李谦虚自称罢了。

 

㈡  “年家眷弟”的疑惑

重制的板联中,还有一副板联,是时任崇安知县陈武婴赠送教谕叶尚檀。叶尚檀(1675—1743),号望斋,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岁贡;乾隆二年(1737年)秋,荣选崇安训导;五年(1740年),署教谕事;寿七十,卒于官。联为:“绛帐春深,门外广栽桃李树;缁帷夜静,邑中时听管弦声。”落款上款为“望斋老先生”,下款为“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崇安县事年家眷弟陈武婴拜赠”。陈武婴与叶尚檀同在崇安县为官,一位是进士出身,一位是贡生,不存在“同年登科”,何故称“年家”?也许同为官场缘故?至于“眷弟”之称谓,二者不存在姻亲亲眷关系,又何有“眷”之称呢?     



NO.4


柳暗花明终有果


带着疑惑寻求答案,终于在[清]福格撰《听雨丛谈》找到。涉及到楹联落款称谓问题,也就是古代“名帖”称谓的部分问题。作者清代福格熟悉当朝掌故,全书12卷,多记典章制度。在《听雨丛谈》卷六•名刺(又称 "名帖", 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,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。)是这样记载的:

宛平王大宗伯(崇简)言:昔见先辈往来名刺,亲戚写眷,世交写通家,同年子弟写年家,无滥用者。自明末尚声气,远在千里,曾无半面,称社称盟,相沿可笑。今则改而为同学。近且无论有无科第,概写年家,略不知惭云云。此康熙年中事。今又二百年,风气益变,全无前称。亲戚称姻,世交称世,同年只称年愚弟,而去家字。老师与门生称通家生,亦称同学弟。若子侄之师,则互称通家弟。同门友称门愚弟。督抚与司道名刺称愚弟,与府厅称寅愚弟,与州县称寅弟,与下僚称年家眷弟(道光初年,总督与州县,亦有称年家眷弟)。州县与生监、盐当等商人,亦称年家眷弟。康熙年,范忠贞官浙抚闽督时,于耿藩为长亲,犹自称眷生,耿称眷晚。今无比称久矣,惟乡民仍有眷生眷弟之称,士大夫转以为笑柄。又近日来往书札,有称如弟如兄,且有如小兄如小弟之称,更为新异。余友某君素喜诙谐,一日正色对余曰:“前见如兄之称,不解是何姻娅,今始知乃其如嫂之夫也。”一座大笑。

《分甘余话》载,顺治末,社事甚盛,往来名刺,无不称社盟。给事中杨雍建疏禁之,其后皆称年家眷弟。不随俗者,惟龚芝麓尚书、劳介岩中丞二人而已。


由此,上述落款称谓疑惑的问题,终于得到迎刃而解。李光地与叶尚垐是同时代人,所以称“年家”;而侍生则为在明清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。崇安知县陈武婴赠联教谕叶尚檀称年家眷弟,正是因为他俩在官场中是上下级的关系。

 

综上所述,1987年重制板联落款“年家眷弟孟亮揆书赠”,有点给人感觉孟亮揆身居翰林侍讲学士高位而看不起年兄的意思,更何况此联是追赠已故之人,赠联人绝对是心存敬重之念,谦称“侍生”而非“眷弟”。因此,孟学士赠联“凤阁三千字,鳌阳第一家”的落款之上款为“果庵老门台”,下款为“年家侍生孟亮揆书赠”,较为准确。

文末,说句题外话:由于简繁体文字意境不同,如果是门联重制,建议以繁体字书刻为佳。


(2020-07-19初稿,07-20二稿于榕城)

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叶林心教授书法作品




往期链接      

¤  文郁和景衡姓许还是姓叶?

¤  叶姓宰相有几人(下)

¤   许裔叶繁衍简介

¤  浙江临海市小溪龙王叶氏源流考

¤ 热烈祝贺本公众号创立五周年暨更名《叶姓文谭》之喜

¤  福建叶氏宗祠楹联的文化内涵浅析

¤ 叶姓宰相有几人(上)

¤ 福建省叶姓源流简述

      

   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、人物、文化为主导,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。 


   本平台郑重承诺所推文章纯属原创作品,引用请注明出处!


   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,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,请读者自辨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“叶姓文谭”公微号 

  编辑:叶树福     

   手机/微信:15980280966

    投稿邮箱:982036775@qq.com   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